清楚地記得,第一次遠眺灣塘村的那棵古松,是在去鎮上上高中時第一個周六的回家途中。
那天中午,我和一同班就讀的同村表哥騎自行車回家。我們輪流著騎,互相捎帶,自白崖子口入山路,蜿蜒而上,大部分地段陡峭,得推著車行。當走到半山腰“蒼龍坡”時,趁小憩的當兒我隨意將目光投向西邊的那座大山,無意中瞥見了山下的一棵松樹。
當時,也不知那里是什么地方,就覺得那棵松樹生長得地方很高,很有氣魄。于是臆測,附近大概有座雄偉的廟宇。因為按故鄉的常規,松樹一般是栽植在廟宇、寺院等地方的。隨即,我腦海里突然出現了一個離奇的想法:那里大概是古代姜太公封神之地……也就自那刻起,那棵松樹在我心中占據了神圣的一隅。后來有一次,與同宿舍一鄰鄉的同學閑聊時,我提及了那棵松樹,人家告訴我那里是馬營鄉灣塘村。
去那里親自轉轉的念頭,是近期才產生的。不久前,讀了一篇有關那古松的文章,是當地一文人寫的,才知道那棵古松學名叫云杉,長在被當地稱作“松樹頂”的山巔上,而從鄰村遠望,那松樹頂好似一燈盞,遂又被鄰村人稱為“燈盞山”,而那棵古松宛如“燈芯”。巧的是我與作者相識,電話中了解了下有關情況。原來那棵古松旁并無廟宇,而古松所在山的山坳處倒是有一座名為“香格昂”的古廟。未了,我也向人家打聽清了去那里的路線,開始計劃著不久后定要去那里一趟。
這一日,我和一朋友驅車回了趟故鄉,主要目的就是途中定要到灣塘村,親眼看看、摸摸那棵古松。清早出發,我們先上山到馬營鄉大俄博頂,再從這里上轉向西南方向的一條水泥硬化路,路過昆侖村后再往下行5公里左右就到了灣塘村。據說,這條路雖然較長,但比較好走。我們徑直來到了那棵古松所處的松樹頂下。松樹頂其實是一座形似饅頭的大山包,山包低下是一層層的梯田耕地,地里馬鈴薯、小麥、油菜籽、燕麥等長勢雖可以,但這里屬于大淺山頭,時常干旱缺水,嚴重制約了農作物的生長。
車上不了松樹頂,我們只能在山根停穩后步行,沿那條田間小路走過去攀上土臺,臺上生長著許多茂盛的人工栽種的檸條灌木。沿著灌木叢的一條小道再上一個塄坎,就到了古松周圍的山包上。
??!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地方,我不免有點激動,亦頗感欣慰。
古松周圍野草豐茂,植被盛厚,一片碧翠,周邊尚有一些白楊樹陪伴。山包底部呈一長徑約40米、短徑約30米的橢圓形,古松正好長在山包的頂尖位置。“何當凌云霄,直上樹千尺。”這棵古松桿粗根壯,枝繁葉茂,虬臂橫空,蓊郁蒼翠,通體近似圓錐狀。下邊的一些枝杈上系著哈達、紅綢之類。該松高約 15 米,根圍達180 公分,胸圍約 138 公分,冠徑約 11 米,自離地面約1米處以上的樹干上生長出粗壯的枝條,無拘無束地自由伸向四面八方。
我們饒有興趣地仔細端詳古松,從不同方位或站在樹前、或依靠樹干,拍了許多照片。盡管當時萬里無云,烈日高照,但古松冠組成的天然巨傘下涼爽宜人。臨行前,我們又圍繞著山包環顧眺望四面八方的遠景,四周依舊是碧綠錯落的莊稼、連綿起伏的大山、稀稀落落的村莊及栽植的樹木。登高望遠,視野開闊,四周景致一覽無余,不禁激情滿懷,心曠神怡,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
“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青松因其傲然挺拔、四季常青的雄姿和強定穩健、百折不撓的風骨,被歷代文人墨客所深情吟誦謳歌,更是人們心目中長壽健康的象征,往往與白鶴一道成了丹青墨畫中的重要環節。灣塘村的這棵高大古松何年何月被何人所栽,大概沒人能說得清。我尋思:在這時常干旱缺雨水的大淺山區的山頂上,無施肥、無灌溉,能自然地長到這么大,估計樹齡至少有200多年。不過,在祖祖輩輩村民的心目中,那棵長在特殊地段上的古松就是一棵“神樹”,使他們永遠敬畏膜拜,任何人不敢褻瀆毀損。松樹頂獨居村莊最高點,這棵松樹也成了灣塘村的地理標識。
據介紹,灣塘村地處灣地加之此地曾經有一池塘而得名,是樂都區馬營鄉一個較偏遠的貧困村,位于北部山區,山大溝深,自然條件艱苦,十年九旱,地質災害頻發。近年來,馬營鄉啟動實施易地搬遷工程,灣塘村整體搬遷至樂都區周邊。因此,灣塘村與物華天寶沾不上邊,但卻也是飛出金鳳凰之地,歷代名人迭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清朝末年的著名文人李生香(字蘭谷),秀才、中醫大夫、書法家李承露,生前曾任甘青兩省督學,辛亥革命先驅者焦桐琴,曾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所長的李鴻璉等。其實,從這里先后走出去的優秀人才很多,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不少人取得了極為豐碩的成果。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堅忍不拔,生命力強,不懼嚴寒,不畏風霜,不怕酷暑,無論怎樣惡劣的環境下,都能頑強斗爭,永不屈服,永不被困難嚇倒……這些歷來被推崇的特質均被青松所擁有。灣塘村的古松,傲然屹立于天地間,飽經了幾個世紀歷史風雨的錘煉和洗禮,見證了時代的成敗興衰,目睹了當地的新舊更替,如今依舊蒼勁挺拔,根粗桿壯,生機盎然,有力迎接和坦然面對未來。
灣塘村之所以人杰地靈,是否和這棵松樹的庇蔭護佑息息相關?這棵松樹是否是“鎮村之寶”?如今,灣塘村幾乎不住人了,但那棵松樹肯定是世世代代村民們和遠方游子心中的一大牽掛和惦記,我們完全有理由堅信:勤勞聰慧的一代代灣塘人的血脈中,永遠流淌著青松所蘊含的意志堅強、品格崇高的優秀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