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日報首頁

父親蓋了一間小屋

2023-09-01 09:40:58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劉曉林

謹小慎微的父親,平生做的最大膽的一件事,是自己蓋了一間小屋,并且因此改變了周邊鄰舍的居住格局。當年我們住在一個機關大院,前院是辦公區,后院是家屬住宅區,有10來排平房,分別排列為左中右三路,平房區域的后面,隔了一條小河,有幾所樓房,筒子樓,木地板,也是大院職工家屬的住宅。

平房的格局大體一致。每排有12間房,住六戶人家,每家兩間。我家所在的兩間平房在左中右三路中路居中的一排,大體算是家屬院平房區的中心地段。房前是約兩米寬的人行道,挨著人行道是一片與房屋平行的長方形空地,原本應該是公共用地,后來,各家各戶把自家門前那一塊開墾出來種菜,有人還立起了樹枝木條劃分了與鄰家的地界,久而久之,約定俗成地成為了私家小菜園。小菜園外有一條窄窄淺淺的小溝渠,用來引通過大院的那條小河中的水澆地。小溝渠邊是一條一米寬的又一條通道,緊挨著前一排住宅平房的后墻。

父親起意要貼著自家的房屋蓋一間小房。經過了比較漫長的準備階段,土坯、木料和鋪房頂用的油毛氈都是稀缺的建筑材料,除了手中有限的余錢購買之外,大部分需要拼湊。比如土坯的主要來源是通過“轉移使用”獲得的,我們所住兩間平房的外間,原本有一堵“女兒墻”,將房間隔成兩個小間,父親利用休息日,將“女兒墻”拆除了,拆下的土坯正好用來蓋自建房。得到那根用作橫梁的圓木頗費周章,最初父親的一位同事從前排住戶的某戶人家閑置的物件中,撿了一根木料送來,父親感覺不妥,但又不便拂了同事的一番心意,暫且收下,又趁夜色,自己將木料扛回了原處。最后蓋房使用的那根木料是從一位老鄉手中用較為低廉的價錢買到的。在那個貧窮的年代,自蓋一間小屋是非常艱難的。終于置辦好了建筑材料,又一個星期日,全家總動員,還請來幾個鄉黨,動工蓋房了。蓋的是簡易房,無需專業的土木設計,地基當然挖了,但很淺,地基和剛剛露出地面的部分,是用水泥和燒結磚砌,生長出來的部分就用土坯和粘泥砌成,房屋的主梁用了那根來之不易的完整的結實的木料,其余粗細、長短不一,所以又砌了一堵居中的,有一塊土坯寬大約十二三厘米厚的薄墻,既作為隔斷又兼具承重功能,解決了木料長度不足的問題。再用加入斬短的麥草和的泥,抹了內外的墻壁和房頂,安了一門兩窗,用油毛氈覆蓋了房頂,花費了一整天的時間,便大功告成。

父親蓋房的直接后果,是影響了鄰居的行走,我家的兩間房處于這排平房屋的中段,挨著原有房屋新建一間房,等于截斷了屋前的人行道。父親不是大院里以這種方式蓋房的第一人,另外幾排平房的住家更早這樣做了,似乎遭到了鄰居激烈的反對,甚至鬧到要動手拆掉已蓋好的房屋的地步。父親蓋房,也遭到了鄰居的議論,甚至我家的左鄰,那位身高體胖的兇悍的女主人還站在屋前叫罵了一陣,但父親始終以沉默對待。

幾天之后,鄰居不再議論也不再叫罵,又過些日子,家家都開始蓋房。左鄰自蓋的屋,比我家的高,面積也大,而且外墻是用水泥抹平的,自然比加了麥草的泥抹墻光鮮氣派得多。左鄰兩口子是雙職工,家境好,但在當年如此奢侈蓋房,壓他人一頭、斗氣的成分居多。此后,這一排平房便形成了這樣一個房屋的格局,自家蓋的小房劃定各家住所的界限,與原本屋前的小菜園連成一體,籬笆扎墻,形成了自家的小小院落。

我沒有問過父親為什么蓋房,并且冒四鄰之大不韙,阻斷人行道。一個顯在的原因是孩子漸漸長大,長大了的孩子需要自己相對獨立的空間,原有的住房不夠用了,蓋房增加居住面積。但我相信還有更隱秘的原因,父親自上世紀50年代公私合營運動中,由一個私營店鋪的伙計成為一個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一直被家庭成分所困擾,在那個因出身而動輒得咎的歲月,父親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時常見到的就是被立場和偏見所塑造的眼光,傲慢、冷漠、不乏惡意,這種眼光無處不在,父親感到了疲倦。他希望在回家之后獲得一絲清靜。他想阻絕那些宵小之徒的身影。于是,他用自己蓋房這種方式為自己創造了一個能夠暫時安放身心的空間。

此后,父親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興致勃勃地經營加蓋的小屋和極為有限的阻絕了外部侵擾的小院。他用陸陸續續收集的規格不一也不平整的燒結磚,分幾次鋪好了地面,用舊報紙糊了屋頂,作為仰塵。內間作廚房,外間的窗下盤了一個單人土炕,刷白的墻面上高低固定了幾塊窄木板,作為放置零散物品的架子,家中一件貴重物品,一部磚頭大小的可以使用交流電的半導體收音機,就放在那個簡易木架上,我記憶中中央廣播電臺的“小喇叭”節目的“滴滴”聲是跟這個簡陋小屋的環境聯系在一起的。時間不久,父親感覺小屋的布局不盡合理,便將廚房搬到外間,拆了土炕,原址上修了一個鍋灶,內間則盤了一個雙人的火炕。當時,不到10歲的我覺得父親精力過人,好有力量,父親的“折騰”給幼年的我帶來的很多樂趣,因為不停息的改造工作給灰色的日子涂抹了一種新奇感。而父親的初級木工、泥瓦匠和抹灰匠的工作,是需要幫手的,于是,母親、兄姊和我便時時充當了“小工”的角色。

父親將他的改造工程延伸了屋外的小院。他在靠近籬笆墻的地方蓋了一間小煤房,還挖了一孔儲存冬菜的菜窖,如此一來,原來的小菜地被大半蠶食,索性不種菜了,量力而為,房屋門前鋪成磚地,并用磚鋪了一條窄窄的通向院外的小道。夯實其余空地,用作伸展肢體的場所,我喜歡在那里練習立定跳遠。當然,遇到雨天,空地積水,很泥濘。原本小菜園里種過洋姜,這真是一種極耐瘠薄,生命力頑強的植物,大約是清理菜園時,沒有挖盡它的果實,它在地下蘊藉著能量,第二年的春季,又在已經夯實的地面破土而出,甚至在加蓋小屋地磚的縫隙間伸展出了綠色的葉片。怪不得這種植物還有另一個俗名,叫“鬼子姜”。

有關小屋、小院的記憶是暗淡歲月的一束光,溫暖、明亮。我記得自從小屋落成之后,每年的除夕,家人都是在熱炕上,圍坐在小炕桌上吃年夜飯,簡素的菜肴,卻吃出了融融親情。

有一年深秋,姥爺從老家來到西寧,身體比較虛弱,就安頓他睡在當時還在小屋外間的單人熱炕上。姥爺一生務農,但少年時接受過相對完整的教育,詩詞曲賦、天文地理,還有占卜搖卦等雜學知識,都很豐富,他還臨習王羲之的行書,很見功力,是一個鄉間的“博學之士”。他很寂寞,時常想跟人說說話,但父親上班不在家,母親在一家工廠做臨時工,而年幼的我,以及隨他一起來西寧的他的孫子我的表弟,完全沒有耐心和興趣,聽他用濃重的陜西關中話吟哦“黃河遠上白云間”。而父親一下班就會坐在炕邊的凳子上陪姥爺聊天。每每這個時候,姥爺就特別高興,父親也是一臉的笑容、溫熱的目光,發自內心的笑聲,這是平時很少看見的父親的樣子。他們翁婿關系非常融洽,很親密,以至于母親曾不無妒意地說:“你外爺把你爸當兒子哩,我是兒媳婦。”一入冬,不能適應高原氣候的外公回到了西安東郊灞橋的老家,不久,便離世了。

有一件趣事不能不說。我和兄長年齡相差9歲。70年代末,他已進廠做工,但童心依舊,而我更是一個頑皮少年。一日,記不得為什么事情爭執起來,爭到要動手的地步,各自操起一塊板磚,各自站在小院的一端,喘著粗氣,怒目而視,隨時準備將手中的“兵器”投向對方。恰好這時我們的姐夫騎車進了小院,當時他正在和大姐談戀愛。見此情景,連忙支好自行車,進行斡旋,平息事態。這件事,多年成為家人說笑的談資。

80年代初,我家離開了小屋,離開了小院,搬進了離小院不遠的新落成的居民樓。又過了不久,曾經居住多年的平房、加蓋的小屋都拆除了。此后,這個地方密密匝匝豎起了棟棟樓宇,往日的印跡完全消失了。當年準備互擲磚頭的火爆青年和青澀少年,如今已漸漸老去,當年精力充沛營造小屋的父親和在屋里日夜操勞的母親也去往了另一個世界。時間真的很殘酷,它收割了一切。唯有回憶不會跟隨時間而流逝,我們不可能再走回那間小屋,但似乎又永遠走不出那間小屋,走不出那濃釅的化不開的舊日情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不_日本高清不卡中文字幕视频_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州欧美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