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往返在平安和樂都之間,總會被道路兩邊的攤位吸引駐足,從時令果蔬到新鮮五谷,不由地來上三五斤,看到的是農民滿面的笑容,得到的是收獲滿滿的稱心如意。在農村經??梢钥吹睫r民房前屋后三兩棵果樹上的果子,院子里二分地里的蔬菜自己吃不完,拉到市場賣劃不來,最后只能看著爛掉,損失的不僅是果蔬,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平安和樂都之間109國道兩邊擺攤的情景,不失為是一個拯救小農經濟、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的途徑。
一般的集市由職業商販經營,經營的果蔬五谷大多為“二手”貨,農民自產自銷直接參與經營的很少,在供銷環節上多出了一道環節,農民受益并不明顯。平安和樂都之間109國道兩邊呈現出的“前店后村”現象情形就大不一樣,農民院子里的蔬菜吃不完,哪怕是五六斤辣子七八個菜瓜,拿到路邊總能換得幾個零花錢,有時甚至是一筆可觀的收入。樂都區雨潤鎮深溝村的沈老漢兒女全部在外打工,自己與老伴在院子里隨便種點蔬菜都是吃得少爛得多。今年看到有的村民在國道邊擺攤便也跟著擺攤,沒想到兩個多月下來院子里不起眼的一點蔬菜賣了七八百元,最近兩棵沙果樹上的沙果一斤賣到了12元,收入了1000多元。
這個例子值得我們深思,對任何事物的引導要尊重客觀事實,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并非一定要搞高大上,一定要追求產業化、規?;?。小農經濟在現階段,在某些地區仍然是主流和傳統,作為農民對其有深厚感情和樸素期望,既能夠力所能及,也可以自給自足。平安和樂都之間109國道兩邊呈現出的“前店后村”現象,就是部分村莊因地制宜,鼓勵農民自主經營,在家門口賺錢的生動事例,讓農民實實在在得到了實惠,讓小農經濟找到了新的出口。
也許有人會質疑道路兩邊擺攤設點的合法性,筆者認為這根本不是一個必答題,更應該必答的是,如何鼓勵農民在家門口賺到錢。這就要涉及管理引導的問題,“前店后村”有利于農民,有利于小農經濟復蘇和發展,其合理性毋庸置疑,至于是否合法是由管理水平決定的。管理到位了,是否合法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首先是思想認識問題,特別是社會管理者要從思想上有趨利避害的足夠認識,要以人為本,以農民利益為前提,以發展的思維提升管理水平。其次是要拓展發展思維,農村道路兩邊作為市口,不僅可以兜售農副產品,而且可以開辟諸多適合農民經營的項目。就拿民小公路兩邊的洗車店來說,農民在自家院落門前開辟洗車場所,收入也是相當可觀。
所以,社會管理者要學會把發展的主動權交給農民,讓農民去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管理者要以服務者的姿態實施管理,不要動輒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齊刷刷地一刀切,而是要想方設法引導農民合法合理合規地干。只要有利于發展,有利于民生,就一路綠燈開到底,讓農民有足夠信心將自我發展好,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