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行走在海東市鄉村的溝溝岔岔,到處都是一幅幅自然和諧的田園風景畫。
從遠處眺望樂都區壽樂鎮王佛寺村,柔和的朝陽仿佛橫臥在不遠處的群山上,依山而建的村落整齊排列,幾戶人家的房頂上飄出裊裊炊煙。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望著群山不禁遐想:這安詳的村落中是怎樣的水土,是怎樣的人呢?
“王佛寺村依托引勝溝水資源無污染、自然氣候優越等優勢,村黨支部帶頭建設溫棚發展特色種植,帶領群眾致富增收。”王佛寺村“第一書記”陳晶鑫向記者講起了王佛寺村的振興史。
王佛寺村總耕地面積74.72公頃,均為旱地,主要種植樂都長辣椒和露地蔬菜,群眾經濟收入以種植業和外出務工為主。
順著小路走,只見一排排溫室大棚外模糊顯現出郁郁蔥蔥的綠色。走進大棚,長勢喜人的辣椒靜靜掛在葉間,放眼望去如同一片綠色的海洋。在棚內忙碌的村民李吉德摘下一個辣椒向記者展示:“這就是樂都長辣椒,味道好得很嘞。”
“溫棚蔬菜種植使村民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陳晶鑫介紹,目前,王佛寺村共建設溫棚623棟,種植樂都長辣椒6.67公頃,每畝可采收4000公斤,實現收入240萬元;種植櫻桃西紅柿0.7公頃,每年可采收8萬公斤,實現收入48萬元;種植其他蔬菜14公頃,年產蔬菜47.5萬公斤,可實現收入118.75萬元。全村從事溫棚種植農戶達120戶,占總農戶的93%,人均可增收3000元以上。
記者了解到,由于樂都長辣椒處于采摘期及網絡平臺運營初期的不穩定性,為確保農產品能及時銷售,王佛寺村駐村工作隊積極聯系西寧市“一家親”大型連鎖超市,搭建線下產銷對接渠道,確保蔬菜產銷平穩,讓村民的農產品減少流通環節,直接進入“明星超市”,把村民的農產品變成實實在在的收入。由王佛寺村黨員、致富帶頭人在合作社工作中認領崗位、發揮特長,為村中農戶提供技術指導、解決銷售等“一站式”服務,將王佛寺村打造成為以現代農業為主導產業,集濱河農業觀光、農教、鮮蔬倉儲、電商服務為一體的高原特色新農村,為全省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打造“壽樂樣板”。
隨著陳晶鑫的腳步,記者繼續深入王佛寺村,遠處或傳來幾聲犬吠,或傳來幾聲孩童的嬉戲聲,身心不由得隨著村野間的悠然美景放松了下來。而這山野田間竟還有一條蜿蜒的河流,在陽光的照射下仿佛一條銀項鏈。
“王佛寺村充分利用依山傍水的秀美風光和富民強村的獨特景觀,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精品示范點。”陳晶鑫說,王佛寺村依托扎碾公路自然風光、王佛寺古寺歷史文化、土官溝河沿河景觀,將王佛寺村打造成集農耕文化、濱水休閑、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生態休閑休憩村,讓這里成為新的旅游打卡點。在吸納當地群眾就業的同時,全面帶動農家樂、觀光采摘園、農產品加工、手工藝品創作等產業蓬勃發展,鄉村產業活力不斷增強。
“樂都區的氣候真是舒爽,王佛寺村也是聽親朋好友推薦前來游玩的,不枉我大老遠跑一趟。”從西寧市帶著家人來樂都區游玩的周曉燕臉上寫滿了輕松與喜悅。
“如今的王佛寺村已經是青海省首批鄉村振興示范村。”陳晶鑫告訴記者,王佛寺村以生態宜居為目標,大力實施補綠增綠工程,提升綠色生態容量,對全村主干道路、村民庭院、休閑廣場進行綠化補植,栽植國槐、黃金榆、丁香200棵,營造了和諧美麗安全的居住環境,提升了居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陳晶鑫表示,王佛寺村黨支部將創新工作思路、拓寬增收渠道,進一步凝聚起聯駐村干部、村“兩委”、群眾工作合力,將結合王佛寺村土地規模和現狀,大力發展特色種植產業,尋找有實力、市場經驗豐富的農產品銷售企業合作。借助直播平臺增加農產品銷售渠道,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奮力譜寫打造山水宜業宜居鄉村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