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日報首頁
●農業固本●工業強基●文旅興城

民和合力奏響現代化“三部曲”

2023-08-29 07:12:18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本報記者 李富生 攝影報道

初秋,民和大地萬物并秀,生態鄉村游引來八方游客;萬畝甜糯玉米孕育著豐收的希望,采摘基地里村民忙著采收、種植……

農業質效雙升,工業持續夯實,文旅復蘇回暖……今年,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充分發揮“青海東大門”氣候條件最優、工業底子厚實、文化底蘊厚重的比較優勢,以發展實體經濟為著力點,推動一二三產向規?;?、綠色化、服務化融合發展,用“拼”的勁頭,保持了“穩”的狀態,一個奮進的民和,清晰可見。

農業+生態 讓“農業穩縣”更具發展力

近年來,民和縣搶抓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機遇,圍繞“牛、羊、菜、果、花”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做深全省高原糧倉、瓜果之鄉、蔬菜基地三大文章,把東部門戶、農業大縣優勢轉換為構建生態農業強縣的強勁動力,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

近年來,民和縣不斷提升農業物質裝備能力和科技水平,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35333.3公頃,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12753.3公頃。推廣全膜技術2萬公頃,建成畜禽規模養殖場7個,培育市級示范性合作社39家、示范性家庭農牧場19家。緊緊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引進新品種49個,推廣新技術6項,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和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達95%。特別是2022年糧食產量達16.8萬噸,在全省各縣區位居第一,連續實現十一年豐收。

特色產業遍地開花,“一村一品”漸成特色。在推進鄉村振興的路上,民和縣鞏固升華“農牧聯動、草畜結合”的模式,按照“6園+9帶+N基地”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布局,累計建成總堡大蔥、古鄯甜糯玉米、中川金絲皇菊等產業基地8020公頃,打造油菜千畝示范片4個、馬鈴薯萬畝示范片和大蔥千畝示范片各1個。持續推進產地環境清潔化,完成“雙減”面積7666.7公頃。養殖和屠宰環節病害動物和動物產品無害化處理率達100%,農田殘膜回收率、秸稈綜合利用率均達90%。

農業強,品牌必須強。民和縣以提高優質農產品市場占有率為目標,堅持開展農業品牌精品培育,先后成功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4個、認定無公害農畜產品20個、綠色食品3個,民和馬鈴薯已成功申報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穆蜂齋“蜂蜜”、綠禾“牡丹籽油”、光聚輝“百合”成功申報為綠色食品。積極探索“電商+”品牌發展模式,建成鄉鎮電商服務站22個、村級電商服務點125個,鄉鎮電商覆蓋率達100%。牛羊肉、馬營陳醋、隆治蘋果等20多種民和農特產品借助電商平臺暢銷全國。

工業+生態 讓“工業強縣”更具競爭力

走進民和工業園區,火熱的生產建設場景令人振奮。一條條道路四通八達、寬闊平整,一個個入駐的企業開足馬力、生產正酣,一個個項目加快建設、落地見效,這是“大干快上”的喜人景象,傳遞著蓬勃向上的生機。

近年來,民和縣堅定“工業強縣”發展思路,聚焦招引龍頭企業,高效推進重點項目,創優工業營商環境,加速從傳統工業大縣向現代工業強縣邁進。

民和縣出臺政策,不斷完善中小企業創業園水、電、路等配套設施,為中小企業創業園入駐項目實行3年免租、項目投產后一次性給予5萬元補助資金等優惠政策支持,22家重點工業企業成功納入全省重點產業鏈供應鏈“白名單”,10個重點項目和5家重點企業享受綠卡服務,真正讓利好政策成為企業發展的“助推器”。

在招商引資方面,成功引進無錫亞太輕合金總投資4.5億元的10萬噸鋁水保供項目、青海西部水電分布式光伏項目、民和光大炭素年產5萬套新能源電池負極材料用坩堝項目等一批示范帶動強、投資效益高、環保能達標、稅收貢獻大、吸納就業多的優質項目。

今年年初,民和縣創新開展“重大項目建設年”活動,建立重點項目調度、項目投資考核等工作制度,扎實開展七大攻堅行動,27名縣級領導包聯181個重點項目。上半年規上工業增加值位列全市第一,申報認定創新型企業2戶,培育中小微企業16家。

服務企業就是服務全縣工作大局。民和縣全面落實助企紓困優惠政策措施,制定印發《民和縣助企暖企春風行動方案》,建立“黨委政府+行業部門+工作小組+聯絡員”助企機制,有效紓解企業發展中存在的政策兌現、市場拓展、要素保障、融資支持等重點難點堵點問題。制定實施稅費減免政策20條、金融支持政策11條、財政獎補政策12條、優化服務政策17條,將政策紅利轉化為企業的“真金白銀”,提振了企業發展信心。同時,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與數字政府建設融合發展,政務服務實現三級聯動,“一網通辦”“跨省通辦”效能全面提升,為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軟實力”支撐。

文旅+生態 讓“文旅興縣”更具持續力

賞花、留影,再來一段歡快的民族舞……8月的民和縣七里花海,嬌艷綻放的鮮花吸引著大批游客前來觀賞。

記者了解到,建成運營的七里花海景區,不僅保護了生態,美化了鄉村,也催生了大山腳下的鄉村旅游活力。截至目前,七里花海景區累計接待游客3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00余萬元。

從高標準編制完成《民和縣全域旅游規劃》,到制定《民和縣融入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行動方案》,再到與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簽訂《川海同城文體旅游融合發展框架協議》,民和縣積極融入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游資源,持續推動旅游與文化深度融合,喇家遺址、禹王峽、七里花海、桃花源等鄉村旅游景點連點成線,民宿游、康養游、鄉村游等新業態成為文旅融合新熱點。今年以來,累計接待游客106.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0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9%、26.1%。

依托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稟賦,民和縣培育和打造“民和情·夏秋韻”“青海年·醉海東·民和民樂鬧新春”、三川土族安召納頓藝術節等系列文化旅游活動品牌,牢固樹立了“文化為魂、旅游為體”的文旅融合發展理念,并拍攝制作《民和旅游推介片》《民和旅游宣傳片》《民和旅游廣告片》,向省內外游客宣傳推介特色旅游資源,民和知名度和美譽度持續提升。

今年,民和縣舉辦“暢游天路桃源·盡享民和美食”特色文化美食節,充分發揮海鴻商貿綜合體、川海中心文旅小鎮、電商產業園等商圈消費集聚示范效應,地攤經濟、夜間經濟、拉面經濟火熱發展,為全縣第三產業回暖升溫注入了新動能,進一步激發了居民消費熱情,拉動消費快速增長。

與此同時,為更好融入國際旅游生態目的地建設,加快推進沿黃三川文化及全域旅游融合發展,民和縣實施臨津古渡接官亭建設項目,該項目成為民和縣南部沿黃河旅游帶上的重要文化地標。目前,臨津古渡接官亭、三川旅游接待中心等地標性建筑建成投用,康格達、禹王峽景區旅游配套設施提檔升級,對推進“喇家遺址、大禹故里、土族風情、黃河風光”四位一體文化旅游提供了重要文化支撐。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不_日本高清不卡中文字幕视频_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州欧美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