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日報首頁

喜看民和城鄉新變化

2023-08-16 10:09:34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本報記者 張璐 郝志臻 攝影報道

202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為了將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實,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開展了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年、干部作風建設強化年、意識形態加強年、鄉村振興產業提效年、重大項目建設年“五個年”活動以及同步拓展優化政法服務、鞏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果“兩個專項”行動,確保各項決策部署在民和落地生根。

如今,2023年已經過半,民和縣的“五個年”活動和“兩個專項”行動進展如何?近日,記者深入民和縣各地進行實地探訪。

強基固本 推動基層黨組織提質增效

基層組織辦公活動場所是聯系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場所,也是基層黨組織展現辦事能力和服務水平的重要平臺。今年以來,民和縣堅持加強基層組織活動場所規范化建設,完善基層組織活動場所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走進民和縣巴州鎮麻家灣村村委會,走廊兩旁懸掛著最新制作的宣傳新時代文明實踐、民族團結、鄉村振興的展板。拾級而上,臺階兩旁是從中共一大到二十大的宣傳板,彰示著中國共產黨走過的百年歷程。

“前段時間,我們對村委會的所有辦公場所進行了規范化布置,不僅增添了許多黨的各項政策,還設置了村級圖書閱覽室,現在不僅是村上的黨員干部可以通過黨日活動學習各項政策,其他群眾來村上辦事時也可以了解更多黨的知識和政策。”麻家灣村村委會主任羅德全說道。

麻家灣村級規范化布置只是民和縣基層組織建設的一個縮影,今年來,民和縣完成了村、社區、鄉鎮、機關、“兩新”組織活動陣地規范化布置,確定重建和維修的34個村級綜合服務中心開工建設,還命名9個“縣級黨支部組織生活共享陣地”,投放了電商產業園等5個“紅色驛站”,在新型就業人群提供便利的同時,拉近了黨和群眾之間的距離。

“以前都是在路邊找地方休息,自從有了紅色驛站,夏天我們可以進來乘涼喝口水,累了也有休息落腳的地方,方便多了。”從事快遞行業8年的申通快遞負責人蘇賢程告訴記者,民和縣城區加上周邊的鄉鎮大約有150多名快遞員,80%以上的快遞員都會來電商產業園這里完成攬件、配送等業務。雖然園區給他們提供了免費的倉庫用于存儲貨物,但卻沒地方歇腳。自從有了“紅色驛站”,快遞員們再也不用為沒地方休息而發愁了。

記者從民和縣委組織部了解到,民和縣將從關心關愛和政治引領入手,大力發展“紅色驛站”,努力將“紅色驛站”打造成為流動人員學習黨建知識的“充電樁”,逐步提高新業態從業人員的思想認識和社會認同感,積極引導他們加入黨員隊伍,激活新興領域黨建新活力。

全力以赴 多個項目穩步推進

近年來,民和縣聚焦短板弱項,全力推動城鎮化建設,川垣新區“三橫十縱一環”路網進一步完善,讓出行更便捷、空間更合理。

“這條路原來是山城村的一條村道小路,經過規劃拓寬后成為了現在老城區東西走向一條重要的輔路,有效緩解了老城區大十字路口的交通壓力。”看著眼前寬闊的道路,民和縣城鄉建設局項目辦公室主任馬鵬瑞告訴記者,新修建的山城路長737米,總投資1050萬元,配備自行車道、綠化、雨污水改造等項目,周邊環境有了整體提升。

“這兩年,民和縣的交通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善了我們的出行條件。”隨著城市路網越織越密,群眾好評如潮。在老城區住了20年的張月花深有感觸:“以往去新區或者出城必須路過縣城大十字,即使堵車也得走,現在不一樣了,新修的路拐個彎一樣能到新區、能出城。”

走在民和縣老城區北大街的人行道上,可以看到一條雙向4車道的瀝青路面已經鋪好,3米寬的人行道也修建一新,新設計的井蓋不僅隱形而且堅固。

“這條路原本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路面全是水,道路兩旁的大樹也遮擋了陽光。”市民鄧忠梅說,現在這條路從里到外重新修了,鋪了瀝青,下水道也通了,樹枝葉修剪了,新裝了路燈,環境大變樣。

北大街是民和縣老城區的交通要道,為改變民和縣老城區老舊小區區外配套設施落后現狀,解決群眾出行難等問題,2022年,民和縣委縣政府決定實施老舊小區及區外配套設施改造項目。

“我們總投資8000萬元,對東大街原汽車站門口至白土坡路加油站門口以及東大街原汽車站門口至西大街山城路十字,大十字至大草溝以及大十字以北至北大街菜市場自由路,北大街郵政局門口至北大街高架橋下3條道路進行了升級改造。”民和縣城鄉建設局辦公室主任龔永勝介紹,除了道路改造,還對30個老舊小區內天然氣管道及區外配套附屬設施進行更換,共計改造人行道7.8公里,給排水管網18公里。

無論是城市道路的新建、升級拓寬、老舊小區改造,還是老城區基礎設施的全面提升,民和縣全面補齊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短板,提升城市品質,讓群眾感受到了城市一點一滴的新變化。

多措并舉 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近年來,民和縣充分利用財政銜接補助資金2.77億元實施產業發展、基礎設施補短板等鄉村振興項目73個,其中產業發展類項目35項1.2億元,打造特色水果、食用菌、露地蔬菜種植和冷水魚、蛋雞養殖等特色產業鄉土品牌,著力構筑“一村一品、一鄉一業”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新格局,帶動農民深度融入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全面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讓鄉村產業競相綻出“致富花”。

“大家再使把勁,輕拿輕放,一定把今天的鮮蛋運送出去!”走進新民鄉下山村蛋雞養殖場,一枚枚鮮雞蛋被傳送帶從雞舍帶出,工人熟練地撿拾雞蛋放進紙包托盤。

新民鄉曾是民和縣深度貧困鄉鎮,下山村更是一窮二白,村集體經濟一度難以“破零”,為鞏固脫貧成果,補齊制約鄉村振興短板,新民鄉黨委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膽引進了蛋雞養殖產業項目,修建了下山村蛋雞場。

自2022年8月投產以來,新民鄉下山村雞蛋銷量緊俏,訂單穩定,很快受到民和本地市場熱捧,甚至達到“一蛋難求”。蛋雞場還給當地村民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致富,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了落腳點。如今,下山村蛋雞場工作的飼養員、撿蛋工人共有12名,都是本村或者鄰村的村民。

從曾經的一窮二白到村集體經濟蓬勃發展,下山村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轉身。

在民和,和下山村一樣走上鄉村振興快車道的村莊還有很多。

總堡鄉田間地頭,蔥香味撲鼻而來;中川鄉內冷水魚養殖如火如荼;大莊鄉里羊肚菌安家落戶;西溝鄉內菇香四溢……

如今的民和,特色產業遍地開花,“一村一品”漸成特色,在推進鄉村振興的路上,民和縣委縣政府立足農業農村優勢特色資源,明確“六園+九帶+N基地”的綠色有機產業發展思路,著力構筑“一村一品、一鄉一業”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新格局,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一個個生動場景匯成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

依托縣“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大力整合信訪接待、公共法律服務、訴訟服務、縣綜治中心等資源力量,加快推進“多中心合一”融合發展。

鞏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行動,推進川海一體化、同城化進程,加強區域協同發展合作,圍繞“十個共同”,開啟民族團結進步跨省聯創新模式,共同打造甘青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樣板。

積極打造民和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館、官亭鎮三川科技文化中心、滿坪鎮永錄民俗博物館、古鄯鎮山莊村等一批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教育基地。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不_日本高清不卡中文字幕视频_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州欧美日韩